80年代,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被称为“新时期”。新时期的油画同中国美术创作一样,在拨乱反正之后的改革开放中,发生了重大的
80年代初,一批富有生气的青年作者率先推出一批具有鲜明现实主义特色的油画作品,其中以《父亲》、《西藏组画》影响最大。《父亲》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塑造了饱经岁月风霜和磨砺的一个老农,在辛苦劳作间小憩的一瞬。老农头像采用特写构图,对面部作了极为精细的刻画。这幅作品不仅在表现手法上几乎是此前未有的,所以,当作品展出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这件作品的作者罗中立是四川美术学院的青年画家。以后,他又创作了《春蚕》、《岁月》、《金秋》等。同一时期,由中央美院研究生陈丹青创作的《西藏组画》也具有一定代表性。该作品由〈进城〉、〈朝圣〉、〈康巴汉子〉、〈母与子〉、〈牧羊人〉和〈洗发女〉七幅画组成。作者试图“自然”地描述生活,让作品就像生活本身那样耐人寻味。《西藏组画》的确比较成功地表现了藏民的淳朴、强悍,
80年代中期,艺术思想非常活跃。西方文化艺术涌进国门,对中国油画产生很大冲击,同时也提供了广泛吸收和借鉴的可能性。一大批年轻的画家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对西方现代流派或发生过的流派进行了摹仿,画坛上掀起一个不小的潮流,当时被称为“’85新潮”(因1985年最盛而名)。这股潮流很快退却,虽然没有留下多少较为成功的作品,但它毕竟对于艺术观念的更新和艺术发展的多样化局面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大型油画展的频频举办,推出了不少年青有为的油画家。
80年代中后期的油画作品,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更加广泛和深入,并且,出现了多样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打破了以往比较单调的创作
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写实油画刻画细腻、深入,既有真实感又富于理性。在肖像、静物以及风景油画上显示了它的优势。如靳尚谊的《瞿秋白》、《歌唱家肖像》、杨飞云的《北方姑娘》、何大桥的《静物》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描绘乡土风情的画家也采用写实手法,但更加质朴和风格化,如刘德润、李燕的《沂蒙娃》、王玉琦的《腊月》、高天雄的《老乡》和费正的《包饺子》等。姚仲华的《啊,土地》、官其格的《高原红色》是倾向于表现主义的作品,它们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情。苏笑柏的《大娘家》、周思聪的《正午》则采用了简括的写意手法。王怀庆的《伯乐》、刘秉江《塔吉克新娘》则带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闻立鹏的《红烛颂》则有象征的意义。韦启美的《讲座》具有构成主义倾向,高达立《加利福尼亚高速公路》具有抽象主义的成分。总之,到80年代末,中国油画出现